close

台灣醫療糾紛訴訟多集中於特定醫療專科,包括外科、婦產科、放射科、麻醉科…

上述科別由於其高風險性,使得這些專科醫生更容易成為醫療訴訟對象。

 

婦產科醫師因為分娩中的不可預測性,而面臨較多醫療糾紛訴訟,

特別是在新生兒或母親發生併發症的情況下。

外科方面,手術過程中的意外、器械遺留、誤傷周邊組織、手術失敗,

也經常導致法律責任問題。

放射科醫師因診斷錯誤而被告,例如未能及時辨識影像中的病灶。

麻醉科方面,患者術中反應不良及術後恢復期的突發情況,亦是醫療糾紛的常見原因。

 

在台灣,醫療糾紛訴訟案件雖然不如美國等地頻繁,但近年來也呈現上升趨勢。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600至700件醫療糾紛調解案件,

台灣的醫療糾紛多數屬於民事損害賠償(財產損害賠償」及「精神賠償」兩部分),

且通常基於醫療過失或未能取得患者足夠的知情同意。

在民事上,醫療法上區分醫事人員與醫療機構的注意義務、權限與責任:

「醫事人員因執行醫療業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負損害賠償責任。」

「醫療機構因執行醫療業務致生損害於病人,以故意或過失為限,負損害賠償責任。」

 

醫療糾紛對台灣醫生專業職涯和個人生活的影響是深遠的。

一方面,醫生需面對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即便醫療糾紛訴訟最終判決無過失、無違反醫療常規、不起訴處分,冗長的醫療訴訟過程也會使醫生心力交瘁;

另一方面,訴訟可能會影響醫生聲譽,造成未來患者的信任危機。

 

在Youtube看過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分享「如何面對醫療糾紛」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xpcL0RY46Jk?si=Hbpr1HQQrpnVKkCx

台灣口腔顎面外科謝明吉醫師在講座中提到,在面對未求證的負面新聞報導和網路匿名者抹黑造謠手術失敗負評時,深感醫病關係的困難。

醫生除了需要不斷精進技術、強化心理素質外,

同時也需具備與患者溝通的耐心,

在手術前充分溝通手術後復原狀況及可能的風險,從而減醫療負評、醫療糾紛或醫療訴訟發生。

 

在演講中,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分享,

醫療負評或是醫療糾紛,通常源於患者對術後成果過高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在這個世代,患者在接受醫療時,常有極高的心理期待,

但醫療成果卻無法百分百滿足每位患者的主觀標準。

這種情況下,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建議醫生需要學會在手術前進行充分的風險告知,

並在手術後保持定期追蹤,以確保患者得到妥善的術後關懷及心理支持。

 

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強調,雖然歷經了從醫者不可避免的醫療糾紛,但依然選擇堅持初心。

謝明吉醫師相信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本分,也將之視為一種修煉,

認為醫療糾紛的挑戰讓他更清楚自身的使命。

 

風華診所謝明吉醫師認為,醫生的責任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而是根據醫療常規提供最安全、有效的治療,

這種面對醫療糾紛的冷靜心態與責任感,成為謝明吉醫師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信念。

 

隨著台灣社會進入老年化的社會,醫療的需求只會增不會減,

醫療服務化、醫療商業化、醫療階級化的時代已經來臨,

各種科別的醫療糾紛也會層出不窮。

如何在維護患者權益,維持醫生的尊嚴與救治意願之間取得平衡,

將會是醫病關係必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此文為網路轉載,如需分享請經過原作者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迪爺哥 的頭像
    迪爺哥

    迪爺哥的第一個家

    迪爺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